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经验交流
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园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近三年来,我省采取集中投入、规模开发、试点示范的方式,统筹土地治理、产业化等项目财政资金5.46亿元,启动建设了28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逐渐将园区打造成为两类项目结合样板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和田园综合体。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特色科学布局,利用“小平台”助力“大改革” 

  一是选准产业,竞争立项扶持。着眼全省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需要,选择区域优势明显、示范作用突出、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特色产业作为扶持对象,通过在全省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特色园项目,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实施后,示范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全省扶贫、林业等部门的现场会先后在农发支持的特色园召开,竹木制品等产品挺进国内外市场,效益显著。二是对准市场,实现三产融合。项目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贯彻“一业二园三融合”的思路和要求,即扶优扶强主导特色产业,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园和加工物流园,在此基础上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使园区建设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有机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和田园综合体,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市场需求,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三是瞄准生态,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生态理念,鼓励引导市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自然资源的特点,探索立体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把特色园建成“生态园”,增加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增值增收。 

  二、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推动“小产业”实现“大发展” 

  一是做大基地,补齐短板。对产品原料供应不足、尤其是加工能力饱和或过剩的产业,重点解决基地的基础设施问题。按照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标准,采取新建道路和排灌设施、改良土壤等措施,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我省油茶加工能力是产量的5倍,茶叶加工能力也已饱和,对这类特色园项目我们以基地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二是做优品质,优化结构。对部分品种老化、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特色农产品,重点采取选用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建设高标准种苗示范基地等措施,优化品种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如泸溪县椪柑种植面积近30万亩,但品种老化、品质不佳,面临价低、卖难、滞销等问题,特色园项目重点解决品种改良、提质增效等问题并配套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建成品改示范基地9300亩,辐射带动全县建设椪柑标准园3.7万亩。品改后椪柑成熟期更早、品质更高,价格比原来提高近3倍,优果率由改造前的40%提高到80%,产品由“贱卖滞销”变为“增值畅销”,增效增收十分显著。三是做深加工,提升效益。对生产加工能力不足的产业,重点扶持经营主体加强储藏、加工、冷链设施建设,促进基地产品就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湖南是竹林资源大省,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但精深加工不足、总产值低一直是产业发展的短板。目前,我们已支持3个竹林大县开展特色园建设,其中绥宁县竹木特色园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后,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通过园区辐射带动,全县楠竹加工平均产值由每根30元提高到每根100元。 

  三、多方参与合力推进,实现“小分散”转向“大整合” 

  一是抓好内部联动,推动两类项目结合。打破土地治理和产业化发展两类项目之间的“藩篱”,指导市县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布局,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园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各地根据园区建设的实际需要,由县农发办或经营主体灵活运用土地治理或产业化发展项目的管理模式具体组织实施。湘西州借助民族地区创新实验政策的东风,围绕特色产业搞开发,两类项目结合已成为常态。二是强化县级统筹,带动其他部门资金投入。制定发布特色园项目详细具体的申报指南,将县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支持措施、资金整合能力等作为选项立项的重要因素。特色园项目所在县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特色园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成立高规格的组织协调机构,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强有力的资金整合措施,整合其他部门资金投入,实现了资源互补、合力推进。三是实行先建后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原则,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园区建设中成为“主旋律”。我们要求经营主体实施的项目均采取“先建后补”方式,对新建扩建厂房,购置仓储、冷链、物流、环保、质量检测等设备设施形成项目单位固定资产的建设内容,按不高于形成固定资产资金的40%予以补助。通过实行先建后补,有利于防止项目实施主体以旧抵新、虚报冒领财政资金,还可有效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园建设。 

  四、创新机制精准扶贫,通过“小创新”带来“大效益” 

  一是通过“合作分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选择洞口雪峰蜜桔、中方葡萄、桃源茶叶等项目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试点,部分项目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特色种植基地建设,县农发办与项目所在村村委会以及经营主体通过协议形式,明确项目基地建设财政资金投入的一部分作为当地村委会的集体投入,建成“合作制”的产业园,待项目建成达产后,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收益分成。二是通过“输血造血”,健全利益联结机制。28个特色产业园项目中,有16个分布在贫困县。我们选择了绥宁楠竹、平江高山茶叶、泸溪椪柑、花垣黄牛等项目作为试点,通过参与产业、提供就业、乡村旅游、土地租赁等方式,将项目区的贫困农户与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帮扶等精准扶贫新模式,既“输血”又“造血”,在项目建成后让贫困农户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把产业链建设与价值链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网管信箱:mofzwgk@163.com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