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经验交流
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 夯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

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国家农发办部署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以下简称“创投”项目)以来,重庆市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方案谋划。为使政策标准与业主需求有效对接,找到对接着力点,做到量力适度与有效推动相结合,我们积极与区县农发办、广大业主进行座谈,向他们宣讲政策,深入对接政策落地。同时,我们又多次组织到各区县政府、企业农户进行深入调研,了解需求,听取建议,寻找工作落实的方法、措施。通过座谈与调研,进一步增强了对推动“创投”工作的认识,找到了工作的契入点和着力点。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设计和管理程序,上报了《关于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方案》,得到了国家农发办的支持和认可,使政策导向与业主需求实现了深度契合。 

  二是积极争取政策,助推项目落地。国家农发办同意我市在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试点中,可以结合实际,适当提高投入标准,将良种育苗、晒场仓库、农机具库房等配套设施纳入建设内容予以扶持。这一惠农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积极性,为推进此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减轻业主负担,我们还与市财政局协调,对业主的担保费进行适当补贴,市财政局已落实了保费补贴方案,现按担保总额的1%进行补贴,预计2017年的担保经费500万元,已纳入财政预算。 

  三是优化制度流程,明确规范遵循。为推动“创投”项目规范有序的进行,本着既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相结合,又与项目管理要求相匹配的原则,以解决贷款程序认定和贷款建设高标准农田投入认定问题为前提,按照“项目公开、政策配套、操作便捷和管理规范”的要求,为“创投”项目设计了“四项制度”,即:项目立项制、项目公示制、项目审计制和项目检查验收制。并与银行、担保公司反复研究,设定了15项管理流程,实现了项目管理的制度化、工作流程的标准化。 

  四是扩银行引担保,打破融资瓶颈。国开行、农发行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有大型农场或政府平台性公司,对单位资质及贷款额度要求较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于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的投资,难以形成固定资产,银行在考察时,常因有效抵押物问题导致贷款无法落地,这两个问题如不能解决,将严重制约“创投”项目顺利开展。对此,我们及时向国家农发办请示,不限央地,只求实效,扩大金融合作对象,并与地方性商业银行进行对接洽商。已经批准立项的76个项目中,有64个均为地方性商业银行承贷办理。我们又及时引入担保机制,与重庆兴农融资担保集团公司和重庆农业担保有限公司进行对接合作,得到了两家担保公司的有力支持与积极配合。贷款已落地的6个项目中,其中5个均为担保公司承保。 

  五是强化内控机制,确保健康有序。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增强项目管理的公开性、科学性与严谨性,我们成立了“一会三组”,加强管控。“一会”,即:项目审议会,由农发办与银行、担保等相关人员参加。在项目评审前听取项目立项有关报告,初步审议项目的可行性,确定项目评审资格;在项目评审后审定立项。“三组”,即:宣传发动组、项目工作组和项目监管组。“三组”紧扣宣传推动、对接组织和监督审核,确保了项目的公开透明、规范有序进行。 

  二、主要成效 

  一是发挥了农发资金乘数效应。2016年,我市评审立项“创投”项目76个,投资总额12.9亿元,其中银行贷款9.6亿元,业主自筹资本金3.3亿元。贷款年限为5—8年。通过财政补助和贴息投入的方式,有效撬动了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如按贷款贴息5年方式计算,总投资12.9亿元,只需财政资金2.35亿元,撬动比例为1:5.5;如按补助方式计算,则需财政资金4.3亿元,撬动比例为1:3,真正使财政资金起到了杠杆作用,发挥了乘数效应。 

  二是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2017年,重庆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5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4万亩;“创投”项目计划贷款投资12.9亿元,拟建设高标准农田23万亩,两项投资拟建高标准农田57万亩,是财政资金投资建设面积的1.68倍,大大加快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 

  三是助推了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经评审立项76个“创投”项目中,种植水稻9个、柑橘24个、蔬菜16个,发展茶叶种植及加工12个,其他特色种养15个。其中,有15个项目同步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业,每年可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可增加旅游收入2亿元以上。项目业主在整治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与相关产业有机结合,拓展功能空间,整合产业发展,同步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把产地变市场,产品变商品,助推了多功能农业发展,有利于形成新型业态。 

  四是培育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在立项建设的76个项目中,有2.5万亩通过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稻—虾、稻—蟹、稻—鸭”及“稻—油”轮作的“水稻+”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可实现年增加产值1.5亿元;7.3万亩通过柑橘标准园建设,可实现年增加产值3.5亿元;有的项目通过农旅结合开发,拓展边际效应,总计“创投”项目投资年产值将达12亿元以上。“创投”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带来了新的生产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平台、生产经营理念、生产经营模式,为推动项目区农业要素的有效整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动农民增收,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思考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建议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国家各专业银行能够专门设置符合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是建议进一步完善担保政策。建议协调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将“创投”项目的融资纳入担保任务,创新担保产品,不设或少设门坎限制,做到有效覆盖,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担保作用。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网管信箱:mofzwgk@163.com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